喜歡跨界合作的我,其實掙扎了許久才決定入場
畢竟…南管,對我而言太遙遠,而且不認為自己會喜歡
不過,我總是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的 -by jido2011
如果,你對上面這句話心有戚戚焉的話,或許,給文中一個機會,給自己一個機會,看他怎麼去揣摩南管。
倒數計時 最後5個小時,要購票的,請直接打電話到大開劇團,直接打八折,等同於看一場電影。再送一張電影票唷。
洽詢電話:
04-23586129
0923-130443
蕭小姐
以下是觀眾節錄心得:
聽說林文中要把南管動作編入現代舞,我就知道他又要自找罪受,根本是太困難。
五月看排,我發現,從各方面逼近一個問題的企圖變得單純、柔和,沒有因為所以,沒要辯論。舞蹈從最根本的地方來說,就是在音樂和身體姿態的對話,和戲劇不一樣。我們總是在問動機或洞見。而我發現,舞蹈接觸真理的方法不一樣。挪借傳統有各種花俏手法和美麗的理由,但林文中捨此不取,他在舞蹈中,僅僅誠誠實實展現他的疑問和思考。
可能是南管的薰陶所致,不急躁去想怎麼用,而去想為什麼用。當你身體走進南管中,你就會其內化、感染,你改變得自己都無所查覺。一開始我刻意設計的那些把南管運用進生活的戲劇化狂想,都沒有用,但是從每週每週的練唱和走步當中,教人的雅嵐發展出一種新的身體語彙,溝通於傳統與現代與之間;被教的舞者們也發展出一種新的氣質,讓南管變得親切、快樂,一點兒也不悲情。
好了,我承認,我學到的比付出的還多。或許,凡事都不是我們想得不夠多,而是做得不夠多。做,就是了。
節錄http://www.mjkc.tw/2011/05/blog-post_19.html
看不夠嗎?再來一篇:
喜歡跨界合作的我,其實掙扎了許久才決定入場
畢竟…南管,對我而言太遙遠,而且不認為自己會喜歡
不過,我總是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的
對這作品我沒有太多的期待,畢竟是南管(嗯,我對南管有的成見就是,傳統太厚重、技巧又太細膩,難以突破吧)
編舞者有很深厚的印度舞訓練,卻將日常生活的議題結合出令人充滿驚喜的效果
如果一個擁有深厚傳統的舞姿能有那樣的創意性的結合,我想便成功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就要看固守傳統金字招牌的老人們是否願意承認這樣的創新是成功的
不過就算八股者難以接受傳統被破壞,觀眾能有熱烈的反應,也足夠了
林文中這次的編導,一開始就把一般人對南管的害怕與成見都搬上了檯面
前面有一大段便是門外漢階觸南管的過程
很有趣,這不像是一個舞作,到像是一個學舞的旅行日記
對於不瞭解南管的觀眾,或許是一個非常有善意的作品
不過南管能這樣玩的,或許算是有創意了
而願意碰這樣的燙手山芋,也算是他勇氣可佳了
最後也扯了點生活困境的意題,困在一個小的空間內(這是小系列的主軸)
身上黏著一根困子象徵現代人受困於不同的意識形態或慾望吧
P.S.不知是否是實驗劇場太小? 林文中舞台中的舞者,有一種獨特的可愛生命力
特別的可愛與清新,是很不同的舞者氣質,相信他們未來都會有很好的發展機會
最後 帶來陳樂融的心得
林文中「小」系列繼續前進,這次還是沒讓我失望。
文中就是做了個所有人可能都會有點意見、但是多數人也會承認「有趣」的實驗。
雖是實驗,卻有誠意,但不是厚重到了不得的誠意(或曰「使命感」)。舞者們謙虛地承認一無所知,然後,像是學習拉丁或能樂一般,同樣陌生,可能也類似謙虛地,嘗試進入。
嘗試看看這樣的音樂,這樣的碎步挪移、身形款擺、手指屈張,可以衍生激盪出什麼舞姿。
基本上,有再多理念構思,我猜舞蹈排練的過程還得是感官的。尤其即興中的抑揚頓挫、拋接扭打(我看的這場,只有兩處舞者間的配合稍有失誤),應容不下太多理論的存身。
那些想以「頭腦」去問「元件如何連綴」,卻還自詡為「靜心學徒」的提問人,其實對身體的「自有邏輯」應是陌生的。
(我嫌他們驕傲,表面提問其實在評論;其實我也不好,我的評論向來也算驕傲的。)
曾說文中的舞團陰盛陽衰,這次我要拍拍手,兩名年輕男舞者相當稱職,表情稍似諧星的李宇杰和馬來西亞僑生張凱森,身形不似傳統男舞者雄健,但配上這齣愁腸委婉的南管舞作,卻非常搭調。
以發聲暖身操、VCR、拉觀眾手勢學習、划拳比賽、舞蹈、歌唱融合成一「南管學習日記」,可以肯定這次節目對編舞家來說最難的不在「舞」,而在形式確認與素材取捨。
有如電影剪接能決定觀眾接收印象,「小南管」這次善用「微型劇場」可以有的自由度與親切感,讓演唱人、傳統樂手、舞者,活潑有機地上台下台或互換角色,讓南管的演出編制解放一次,也讓年輕舞者不怕「獻醜」、呈現出他們與這千年歷史的傳統藝術首次交刃的知與無知,從勇氣到氣味都是極好的。
你說誰是主角誰是配角?那還用說,是林文中舞團在演繹,現代舞當然是主,可是南管卻不叫配角,而是嘉賓。
你說南管此後興衰是否要靠怎樣的跨界才能發皇,而且是否非得丟給小小的林文中舞團去承擔(一日南管,終生南管?!),我覺得又是個過度由頭腦「想」出來的問題。
舞台上的孔洞設計極好,我唯一想問的問題是:是怎麼想到要拿木棍給舞者耍?
自己腦筋急轉彎的答案是:南管、南管,乾脆拿個管子來揮揮吧?
反正「小」系列早證明,林文中善用方形與圓形道具考驗舞者的生理反應,這次換成「條柱」狀物,有一兩段稍具性暗示,但讓本來文雅典麗的南管聲、樂,有了一絲「野性的呼喚」。
舞者的剛,音樂的柔,古典與流行的自然交錯,幕後與幕前的泯滅界線,讓我看到八十分鐘的生動與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