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鳥優惠是從6月10日開始,但是...
藝文票券折扣網就是要給人不一樣!!!
比早鳥還要更早的早早鳥,起得更早,優先劃位,你還在等甚麼!!
快填右側訂購單,或是下面的表單,傳送,匯款,回傳末五碼,我對完款項,就以早早鳥之姿先幫你搶票。
快!你還在等什麼!!!
全球瀕臨絕種的劇場藝術
完美示範慢性精神崩析的家庭午餐
巨人關鍵字:
劇場導演—2009歐洲劇場獎得主 克里斯提安‧陸帕
哲學家—20世紀最瘋狂天才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劇作家—後歌德最偉大作家 湯瑪斯‧伯恩哈德
一個令人又愛又怕的文本,走進劇場看這個戲,是如此必要與苦痛。-波蘭作家Janusz Majcherek
一場極高明的劇場示範。-法國劇評家 Caroline Alexander
這是一種瀕臨絕種的劇場。 -2009歐洲劇場獎
唯一機會 重返導演、劇本、演員三位一體的曠世鉅作
最後一席 藝術劇場崇高無瑕的完美驚鴻
錯過陸帕 錯失一座 歐陸思想高峰
..............................................................................................................
導演克里斯提安‧陸帕,紐約時報稱他為「歐洲劇場巨人、波蘭劇場的教宗」。2009年獲得第13屆最崇高「歐洲劇場獎」,將他推到藝術劇場導演巔峰的地位,與哈洛‧品特(HaroldPinter)、海涅‧穆勒(Heiner Müller)、亞利安‧莫努虛金(Ariane Mnouchkine)及碧娜‧鮑許(Pina Bausch)等人一樣,對世界影響舉足輕重。
「歐洲劇場獎」陳述陸帕得獎原因時,毫無疑問地將他歸類為內斂派藝術劇場導演,並盛讚他的成就是領先群雄的不凡表率。本劇是陸帕90年代古典時期代表作,一如他之前忠實地呈現從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ro Dostoyevsky)到穆齊爾(Robert Musil),兼具史詩氣度與精神探索的小說特質,此次演出奧地利最重要劇作家伯恩哈德作品,仍純熟精妙地保存著原著濃烈的人性氣息。
陸帕的劇場美學,除深受前輩康鐸(Tadeusz Kantor)的影響外,也因曾受電影訓練,而自成一種繪畫般的氣質。他在舞台鏡框中,運用全景佈局,將時間當成畫筆,高明地運用延長、停頓或縮短的技巧,讓戲劇焦點因為層出的細節而變多重、人際在距離與靜默的細膩闡釋間被重新定義,而角色就在濃淡揮灑時渾然天成且栩栩如生地展現開來。這種高度精準的心理分析,來自魯帕對精神導師榮格(Carl Gustav Jung)思想的實踐;而魯帕將哲學與劇場混融,讓劇場藝術更崇高無瑕。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認為,陸帕與歐洲知識份子及小說傳統的密切關係,讓他欣然承受歐洲小說獨特文體的洗鍊,進而將劇場也帶進如小說世界裡,對人生進行無盡的探索。陸帕也有天生無法壓抑的探索需求,所以他從不直接講述故事,而是在將觀眾拖進黑暗迷宮前,先讓自己迷失其中,就算無法毫無損傷地遁逃,也在所不惜。陸帕的劇場藝術,是在為人類脫離迷途、抵達精神文明之境,造橋鋪路。
陸帕與劇作家伯恩哈德的結合,被推崇為全然完美。陸帕常愛引用詩人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的推崇:「湯瑪斯‧伯恩哈德,不是新的文學風格;而是一種嶄新脫俗的人類新思維(human thinking)。」並認為觀眾唯有透過導演的詮釋與帶引,才能輕鬆地看待這位文學巨擘,進而接受浸淫感染。這樣的感染工作,陸帕視為一種啟蒙運動,並樂於接受這重大的託付與挑戰。對陸帕而言,伯恩哈德極致的人性洞悉,為劇場、也為觀眾,創造了全新的震撼。在新世界裡,現存的語言與認知,被全面推翻。
本劇是伯恩哈德1984年完成,為三位奧地利著名演員量身寫作,並以其名字為劇名的重要作品。全劇三景,以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的生平為藍本,敘述兩位失業的劇場女演員姊妹「丹妮 」(Dene)與「麗特」(Ritter),等待從精神療養院回來的手足「佛斯」 (Voss) ,以及三人共進午餐的情形。
大姊丹妮進出廚房做飯,是努力讓弟弟重新融入家庭生活的主要動力;三妹麗特則是一個懷疑論者,處處嫌棄。劇中唯有佛斯演出的角色,被賦予名字「Ludwig」,就是以維根斯坦為原型。由於Ludwig不想回家定居,原本單純的家人歡迎午餐,變成一場關於記憶、存在與試圖遺忘、尋找重生的親情對話及角力。
伯恩哈德刻意在兩姊妹身上,以喋喋不休的家常對話,對比Ludwig歌劇詠嘆調式的優雅獨白─似乎藉著維根斯坦天才的孤獨,呼應自身童年即遭遺棄的冷漠心聲。
而陸帕執導本劇,自1996年首演以來,飾演這三位手足的演員,從未脫隊,是陸帕創作精髓的再現。尤其飾演Ludwig的皮歐特‧斯吉伯,更被歐洲劇場獎讚稱為「不須賣弄技巧、不著痕跡就能剖析深層人性的最佳例證」。
這齣曠世之作,終於出現在臺北。而我們現在接受啟蒙,也並不太晚。
※每場開演前30分鐘於劇場大廳進行導讀。
※7/31(日)演出後,於18:00-19:00由導演陸帕與2012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進行演後座談,備中文口譯。持前三場演出票券的觀眾,亦歡迎到場聆聽。
※購票免費贈送臺北藝術節為本節目特別編印延伸閱讀「藝讀冊」一本,內附本劇中文劇本。6/10(五)起憑本節目之演出票券至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音樂廳及國家戲劇院兩處端點索取,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製作│波蘭克拉科夫 老劇院劇團
劇作家│湯瑪斯‧伯恩哈德
導演與舞台設計│克里斯提安‧陸帕
演出│麗特:瑪蘿莎塔‧阿婕絲卡-克麗絲托夫克 飾
丹妮:安妮茲卡‧曼達 飾
佛斯:皮歐特‧斯吉伯 飾
音樂設計│傑史克‧歐史塔茲斯基
舞台設計助理│皮歐特‧斯吉伯
導演│克里斯提安‧陸帕
1943年出生於波蘭,經歷物理、美術、電影與劇場等不同領域的學習與訓練,以獨特的作品風格,被譽為歐陸劇場界的巨人。在波蘭劇場史上,陸帕承接康托、葛羅托夫斯基,下傳瓦里科夫斯基的樞紐地位,被波蘭劇場界奉為國寶。
對於陸帕,劇場是一種探索和反抗人類個體疆界的工具。他的作品致力關注「人」,以個人(角色)為觀點,探討其存在的心理、社會與歷史關係。他的劇場作品彰顯了一種中歐文化傳統,在舞台上創造出一種世界觀。
陸帕總有辦法將不同的闡述方法彙整一致,創造出精準與清晰的觀念。尤其他擅長透過延長、縮短與停頓等手法,讓時間成為角色狀態的表達方式,將劇場轉化成一種存在與知識論的經驗。他認為劇場是一種自律的存在,演員並非模仿生活,而是尋求如何活在舞台上。因此他調教出來的演員,即使只是站在台上,都會散發出神秘穿透力,令台下目不轉睛。
他長期導演俄語及德語系劇作或小說,並多次製作長時間的大河劇場作品,譬如《馬爾他》(連演三晚)、《卡拉馬佐夫弟兄》、《素描》(七個小時)。陸帕在執導伯恩哈德《石灰工廠》時提到:「伯恩哈德習慣大量書寫,好平息他內在瘋癲般的喃喃自語。或許他深深地相信,這是他潛在最有價值的部分-越是逃避的,越有價值。藝術是一種恥辱,它源自追求那些達不到的目標,最後這些目標成為人們盲目崇拜的象徵事物,而這種恥辱將一代又一代傳下去。藝術是將人們拉進這種瘋狂,進入對不斷逃離我們掌握的聖杯的無盡追求當中。」近期受歡迎的作品,分別是以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電影明星瑪麗蓮夢露為主題的《Factory 2》、《Persona Marilyn》。
陸帕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1983年起回到母校克拉科夫戲劇學院任教,多位波蘭新銳導演,如Anna Augustynowicz與Grzegorz Jarzyna都是他的弟子。身兼導演、舞台設計、音樂設計與編劇於一身的陸帕,2009年榮獲歐洲劇場大獎桂冠,實至名歸;歷年得獎人包括哈洛‧品特、彼得‧布魯克、亞莉安‧莫努虛金、碧娜‧鮑許、彼得‧胥坦、海涅‧穆勒等人。
劇作家│湯瑪斯‧伯恩哈德
伯恩哈德(1931-1989)是戰後德語文壇,最著名與最具爭議的小說家之一,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曾說:「他是奧地利文學的標竿,其他人都只是陪襯。」伯恩哈德曾以「典型的故事破壞者」自稱,作品猶如綿密費解的織網,捕捉人的生存狀態與瞬間的意識流動,被稱為「阿爾卑斯山的貝克特」。人們對他的稱呼,還有「歌德之後最偉大的德語作家」、「死亡作家」、「仇視人類的作家等」。
在奧地利,伯恩哈德的尖銳論點,常被批評「玷汙了他自己的窩巢」,但卻受到全世界高度的稱譽。他的作品常流露出被遺棄的孤獨感(如同他的童年際遇),以及「死亡是存在最終的本質」的想法(如同他總是被自己無法治癒的痼疾肺結核所折磨,最後因此而逝)。由一位孤寂的人,對著沉默的聆聽者獨白對世界的看法,然後再由聆聽者二度闡述,是他的典型創作手法與精神。
他終生批判奧地利,視文學如敝屣,卻非常尊敬藝術家。最後一部劇作《英雄廣場》(Heldenplatz, 1988)與祖國徹底決裂。該戲上演的五個月後,伯恩哈德病逝。
關於│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出生於奧地利,後入英國籍,是一位哲學家及數理邏輯學家。他是語言哲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英國左派文學理論家伊格頓曾說:「沙特是知識份子的哲學家,羅素是市井小民的哲學家,而維根斯坦是藝術家的哲學家。」
維根斯坦受到叔本華、尼采及幾個世代前日耳曼浪漫主義者的影響。在他的著作《邏輯哲學論》中提出「可說的和不可說的界限」的重要理論,認為人們無法說明什麼事物存在於理性的限制之外,也無法說出「無法說出的事物」;凡超出語言所能描述的東西是無法思考的,「語言的界限正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因此哲學的任務在於邏輯地闡明思想。
維特根斯坦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拒絕留任劍橋大學,又放棄繼承家產,而跑去奧地利鄉下學校教書。但是,羅素稱他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熱情、深刻、認真、純正、出類拔萃。」 。
關於│波蘭克拉科夫 老劇院劇團 (http://www.stary.pl)
波蘭最有歷史的劇院,創立於1781年,歷代波蘭重要劇場導演,如康鐸、葛羅多夫斯基等導演,都曾在此劇院導過戲。1991年已升級成為國家劇院,是歐洲重要劇院之一。
得獎原因│2009歐洲劇場獎得主,波蘭導演克里斯提安˙陸帕
審稿/魏淑美(清雲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專任助理教授)
生於1943年的克里斯提安‧陸帕,是當代劇場的指標:一種特殊表率。他屬於高尚而細膩的藝術劇場範疇─但這位不只是導演的導演,打造出自成一格的藝術劇場。他的劇場不是像威爾森或康托那樣的導演式劇場;他雖然也能精采詮釋當代或古典戲劇文本,卻又不僅只於此。陸帕的劇場彰顯了一種中歐文化傳統,經由他的堅持與發揚,更將其提升到具有世界性高度的層次。他的劇場忠實呈現從杜斯妥也夫斯基到慕西爾到伯恩哈德的小說精神,保有原著的史詩氣度與濃烈人性氣息。他的劇場,無可避免地將會滅絕─伴隨的有多如銀河星辰般的文字,以及馬戲雜耍般的人間百態,觀照人類行為、質問命運、合法化謀殺,也解釋熱情的來由。
陸帕回歸小說,崇敬小說的豐沛靈魂,確信我們必須跟隨小說無止盡的文字軌跡去解釋行動,必須相信小說、相信小說中的人物,相信他們在掙扎追求生存核心本質時,並沒有偏離而去創造一種走極端的娛樂產品。有了陸帕,小說變成一種經驗,以回應劇場對人性與挑戰品味的需求。
「順服小說的測試」,一種歐洲獨創文體的測試,就像米蘭‧昆德拉所說:陸帕以及他的藝術,都順從這種測試。他不只是「講述故事」,而且「迷失自己」,也將觀眾拖進這個黑暗迷宮,同時自己也無法毫無損傷地遁逃。一個精妙的奇遇,一個危險的征戰,一個朝向未知的旅程。陸帕不嘗試闡明,也不企圖混淆—他因無法壓抑的探索需求,而將小說搬上舞台,朝人類禁區一步步前進,這禁區與社會行為及交換關係分離脫節。跟著陸帕,我們前行,深入黑暗森林之中。
如果由陸帕所促成劇場與小說的相遇是成功的,那也要歸功於他最具代表性的波蘭大師級演員─皮歐特‧斯吉伯,他是不需運用技巧,不著痕跡就能剖析深層人性的最佳例證。他一個人執行驚人的戲劇行動,他成功地表現交錯的複雜情緒。陸帕的演員,讓人極度著迷,我們感覺他們已經與文本合而為一,如作者的現身說法,因此,演出舞台變成書籍頁扉的具象呈現。觀眾認知並思考這獨特的「迴聲劇」,並從中得到樂趣。
陸帕不只是將小說搬上舞台,他是在舞台上進行二度書寫。身為藝術劇場導演的陸帕,確認了對文字的熱情,對演員的關注。然而,然而,他也非常清楚,相較於當代背離角色的節奏、令人困惑的情緒,及思想主軸的分岔等,他的劇場需要一種不同的時間感。為了找到自己,他必須先失去自己…而這需要時間。不是威爾森式的延展時間,而是慕西爾的分析時間。知道如何停止、吸一口氣、重拾、回來、繼續─陸帕小說般的劇場旅程,在集結跟從的觀眾心中引發對話回應。
受教於波蘭克拉柯夫藝術學院的陸帕,是一位電影專家,但他沒有以電影手法來做劇場,期望從劇場本有的資源中找到滋養,回收再利用被遺棄的殘餘;雖然同時感受到美的誘惑力,也厭惡醜陋的顛覆力。他走的是條不一樣的路。如果康托自豪善於處理「最低下的現實生活」,陸帕則強調「最微不足道的劇場現實」,其中包含有門、沾滿灰塵的窗、傢俱店裡找來的瑕疵品。 這些物件就像是前齣戲扔棄不要的東西,被陸帕撿回來放回舞台上,賦予新生命。陸帕的舞台,好像是位心理醫生,它聆聽、勾串片段,重建病人的過往。陸帕不像現今許多導演,強調排練時情緒的歡愉或沮喪。不,所有細節發展都在他的掌控中,就像伯恩哈德或慕西爾的書寫般定型不變。
除非是讀本,他不會製作新佈景;相反地,他使用舊東西,卻不會搞得死氣沉沉。復出舞台的舊東西,有一種適切的不確定感,它們不只回到劇場,更帶來許多生命力:頹傾的公寓、骯髒的房子、沒人要的2毛5分錢。這些沒人要的舊東西,被拿出再使用─二手的─游移在劇場與現實生活之間,有其曖昧性格。這些被刮傷的門、扭彎的窗、龜裂的牆,這些骨董都在訴說一件事:它們曾經被使用過。這就像我們曾讀過的小說文字。你不需重新創造,你只需重新活過。這是陸帕的劇場哲學,對他,劇場中老的、不起眼的、沒人要的東西,或是最高尚如小說的文字,都是認知的跳板,或是再次重新認識自我本體的更好機會。超越外在的細節與顏色,彼端存在著作品的內在生命。
購買物品介紹、網址:
1.相關購票資訊請自行到台北藝術節官網查詢
2.請至下面或是此網址回單http://0rz.tw/FAtTW(此為在google設計的表單)
3.票價總金額=(票價*0.75*張數)+25運費。(最低票價不打折)
4.提供y拍(評價212) 露天(評價161)下標。
5.貨到付款請回單時在備註內註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