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作之合劇場推出的音樂劇《MRT》,由三個不同的編導、作曲,從M:Memory記憶、R:Replay、Track:軌跡,三個元素去發想、創作,構成三段以捷運為背景的故事。還蠻像是把一部三段式的電影放到劇場來演出。
我幾乎是看到藝術總監冉天豪和其中一位編導程伯仁的名字,就決定要來看戲。先前我看過音樂時代劇場出品的《渭水春風》及《隔壁親家》,故事餘韻綿長,音樂餘音繞樑,讓我回味再三。這兩齣戲裡,冉天豪先生負責作曲及編曲,程伯仁先生擔綱要角,兩人的名字再度出現在此,幾乎就等同精采可期。《MRT》的製作群,除了冉程二人,也都劇場中的狠角色,另外跨界請到流行樂界的創作才女蕭賀碩及許哲珮參與作曲,讓整齣戲的音樂更顯豐富多樣。
這齣戲的特色之一,是環形的舞台設計。有別於一般鏡框式的舞台,這樣的舞台讓觀眾入戲,演員也就像是同車乘客,戲也就像是每天都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座位的安排也依著劇名,分成M車、R車和T車,在等待開演時,四周也播放著列車關門的嗶嗶聲,報站名的女聲,以及捷運站的白噪音,足見劇組的巧思用心。
這齣戲的特色之一,是環形的舞台設計。有別於一般鏡框式的舞台,這樣的舞台讓觀眾入戲,演員也就像是同車乘客,戲也就像是每天都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座位的安排也依著劇名,分成M車、R車和T車,在等待開演時,四周也播放著列車關門的嗶嗶聲,報站名的女聲,以及捷運站的白噪音,足見劇組的巧思用心。
整齣舞台劇由三段各四十五分鐘的故事構成,第一齣是《好久不見》,敘述一對在捷運上不期而遇的前戀人Maggie和Vincent,兩人八年前去香港看陳奕迅的演唱會,之後發生爭執便不再往來,直到在列車上再度相遇,兩人的誤會慢慢化解。第二齣《交界》,講的是一個電台主持人Janet,和一個一心尋死的單親爸爸,意外被困在失去動力的捷運列車上。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兩人交換了彼此的人生故事。第三齣《末班車》裡,一對老夫妻相約每年野薑花開時,重回他們的訂情地─淡水的教堂。老先生卻因為罹患老年癡呆症,上一秒發生的事情,下一秒就忘了,他還記得當年的愛情故事嗎?
請原諒我不能對於劇情有太多著墨,因為這戲值得稱許的其中一點,就在於其中的「懸念」。在《好久不見》裡,觀眾隨著Maggie和Vincent的談話,慢慢了解兩人「好久不見」的原因。《交界》裡,厭世男子寫給兒子的歌,為何用的是錄音帶,而不是錄音筆,或是MP3呢?第三段故事《末班車》,雖然很直接地明示生命的盡頭,但隨著演員服裝及肢體語言的變化,觀眾也穿梭時空,回到老先生老太太初識時的甜美時光,叫人鼻酸也讓人莞爾一笑。
如果說音樂時代劇場的三部曲是史詩,天作范特西系列的《MRT》大概就是小品,沒有大時代大衝突,但故事貼近日常生活,音樂雖不澎湃激情,但依舊動聽。我尤其喜愛《交界》裡的音樂表現,「嘿,寶貝」歌詞及旋律非常洗腦,「如果我不是你的Super Man」和「那又如何?」傳達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愛及隧道盡頭終有光亮的希望。除了音樂,開頭、結束以及串場的舞蹈也好得令我驚奇。動感的節奏就有如都市的脈動,扮演學生、上班族等角色的演員肢體輕盈律動,領著觀眾的情緒走進車廂,走進故事,在不同的故事間轉換心情。
三段故事看似沒有交集,卻有彼此呼應之處。看完戲後,浮現在我腦海裡的,是智利詩人聶魯達的詩句─「愛情太短,而遺忘太長」。《好久不見》裡,Vincent離開了,Maggie卻無法忘懷。《交界》裡,Janet始終記得當年醫院裡的那首歌。《末班車》中,老先生的記憶時好時壞,幸好有老太太守護著回憶,陪他到終點,給故事一個最圓滿的結局。把人生比做搭車已是老生常談,乘客來了又去,每個人都也只是陪了我們一段路程,只是有的人匆匆來去雲淡風輕,有人的去留卻是風狂雨驟,讓我們的旅程波瀾壯闊。散場時,坐我附近的一個婆婆說:「演完了,下車啦!」我看著幾乎滿座的觀眾,想著,此刻與我們同車的人,又有誰能夠陪我們走到終點呢?
謝幕的最後,藝術總監冉天豪先生也出來向觀眾致意,期許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最好聽的華語音樂劇也只在此。《MRT》的官方網頁裡,寫到關於天作范特西系列,是「不限制選材、不限制架構的原創音樂劇。讓音樂劇展現各式各樣的可能。」除了把捷運搬上舞台讓人倍感新奇外,劇中對白還帶到贊助商,《MRT》確實開創了音樂劇「置入性行銷」的可能!
看了節目單,秋季時《MRT》還會加演,提醒欲訂票的觀眾,雖然同一平面的前後牌座位會間隔錯開,但如果不幸前面做一個塊頭很大的人時,還是有視線被遮蔽之虞。所以,及早搶第一牌、+20 、+40或是+60的位置(請參考座位圖),視線最佳!
本票券由藝文票券折扣網-寫手扶植計畫提供,並同時刊載在藝文票券折扣網。
請原諒我不能對於劇情有太多著墨,因為這戲值得稱許的其中一點,就在於其中的「懸念」。在《好久不見》裡,觀眾隨著Maggie和Vincent的談話,慢慢了解兩人「好久不見」的原因。《交界》裡,厭世男子寫給兒子的歌,為何用的是錄音帶,而不是錄音筆,或是MP3呢?第三段故事《末班車》,雖然很直接地明示生命的盡頭,但隨著演員服裝及肢體語言的變化,觀眾也穿梭時空,回到老先生老太太初識時的甜美時光,叫人鼻酸也讓人莞爾一笑。
如果說音樂時代劇場的三部曲是史詩,天作范特西系列的《MRT》大概就是小品,沒有大時代大衝突,但故事貼近日常生活,音樂雖不澎湃激情,但依舊動聽。我尤其喜愛《交界》裡的音樂表現,「嘿,寶貝」歌詞及旋律非常洗腦,「如果我不是你的Super Man」和「那又如何?」傳達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愛及隧道盡頭終有光亮的希望。除了音樂,開頭、結束以及串場的舞蹈也好得令我驚奇。動感的節奏就有如都市的脈動,扮演學生、上班族等角色的演員肢體輕盈律動,領著觀眾的情緒走進車廂,走進故事,在不同的故事間轉換心情。
三段故事看似沒有交集,卻有彼此呼應之處。看完戲後,浮現在我腦海裡的,是智利詩人聶魯達的詩句─「愛情太短,而遺忘太長」。《好久不見》裡,Vincent離開了,Maggie卻無法忘懷。《交界》裡,Janet始終記得當年醫院裡的那首歌。《末班車》中,老先生的記憶時好時壞,幸好有老太太守護著回憶,陪他到終點,給故事一個最圓滿的結局。把人生比做搭車已是老生常談,乘客來了又去,每個人都也只是陪了我們一段路程,只是有的人匆匆來去雲淡風輕,有人的去留卻是風狂雨驟,讓我們的旅程波瀾壯闊。散場時,坐我附近的一個婆婆說:「演完了,下車啦!」我看著幾乎滿座的觀眾,想著,此刻與我們同車的人,又有誰能夠陪我們走到終點呢?
謝幕的最後,藝術總監冉天豪先生也出來向觀眾致意,期許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最好聽的華語音樂劇也只在此。《MRT》的官方網頁裡,寫到關於天作范特西系列,是「不限制選材、不限制架構的原創音樂劇。讓音樂劇展現各式各樣的可能。」除了把捷運搬上舞台讓人倍感新奇外,劇中對白還帶到贊助商,《MRT》確實開創了音樂劇「置入性行銷」的可能!
看了節目單,秋季時《MRT》還會加演,提醒欲訂票的觀眾,雖然同一平面的前後牌座位會間隔錯開,但如果不幸前面做一個塊頭很大的人時,還是有視線被遮蔽之虞。所以,及早搶第一牌、+20 、+40或是+60的位置(請參考座位圖),視線最佳!
本票券由藝文票券折扣網-寫手扶植計畫提供,並同時刊載在藝文票券折扣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