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佛朗明哥舞蹈,總是會聯想到:穿著鮮艷色彩舞衣的女舞者,有著鮮豔的紅唇,頭上帶著誇張的頭飾,絢麗的轉手又或拿著響板、扇子,踏著熱情的節奏,伴著西班牙吉他、木箱鼓的節奏或其他樂器、吉普賽歌者滄桑的歌聲。這樣個性鮮明的屬於西班牙人(或者說是吉普賽人)表演藝術,由東方人詮釋,難道不會有點.......格格不入!?純粹made in Taiwan的賽米亞佛拉明哥舞團與小野狂花樂舞合作社合作的<集寂 佛拉明哥舞與樂>,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跨越了凸兀,展現融合嶄新樣貌。
第一次接觸佛朗明哥舞蹈,是在2004年10月佛朗明哥藝術季中,在公館The Wall的小酒館式演出,彷彿就身處在賽維亞的小酒館中觀賞西班牙舞者的即興演出。之後10年間看的佛朗明哥作品都是西班牙知名舞團來台在國家劇院的大製作演出,數量不多但當然是原汁原味的棒,所以在看這場在小劇場場地的演出(大概頂多可容納50位觀眾),自然聯想到是不是小酒館式的演出,東方人做這個可以嗎?會不會做出不倫不類的東西?會不會只是小舞團招生的演出噱頭?心中不免忐忑。
演出開始之後,我就發現我多慮了。
演出的第一段,完全是音樂上的展現,沒有舞蹈。一位放碟的DJ非常特別的出現在舞台上,西班牙木吉他手坐在椅子上,兩位女歌者手扶著木箱鼓。就我之前的觀賞經驗中,佛朗明哥音樂中的歌者似乎以男性居多,但兩位台灣的女歌者一開金嗓就非常令人驚艷,一位的聲音比較渾厚嘹喨、另一位則是非常特別的帶有吉普賽人音質的滄桑感,非常有力量。雖然我的西班牙文非常不精良,也無法聽懂她們唱什麼(或是否有唱對),不過整體音樂演出非常完整,非常gypsy,味道很對。
燈暗,紅衣女舞者拿著一支花走上舞台,簡單綁了馬尾,手上沒有任何響板或扇子。此時音樂部份加入手風琴(accordion,不是阿根廷手風琴bandoneón),女舞者背對觀眾,花落,開始起舞。搭配歌者的吟唱,一開始動作是比較緩慢略帶有現代舞的肢體自由感,沒有佛朗明哥舞的既定公式,隨著配樂越來越豐富,舞者和樂手間的化學變化也越來越有趣,手風琴樂手越靠舞台越近(一開始在角落),最後在舞者身邊的椅子坐下,此時女舞者腳上的節奏也越來越快,兩位歌者的音調也越來越激昂,最後兩位歌者走上舞台中央,女舞者動作和緩下來,從兩位歌者中穿越下台。我認為這一段算是比較傳統表現方式的演出,除了女舞者的鞋子是青蘋果綠色和她的艷紅長舞衣不相襯外(她難道沒有黑鞋或是棕色鞋嗎?真的超不搭的啊~~~),這段偏向一般既定印象的演出算是滿不錯的演出。在段落上由傳統出發、銜接前段的純佛朗明哥音樂演出,我覺得是很恰當的安排。
燈暗後,手風琴樂手換上大提琴,另一位女舞者燈亮後上台,赤腳,以口白和肢體動作闡述"愛"是什麼,大概這樣的類戲劇演出維持了3~5分鐘之多,完全沒有配樂。我大概可以體會這一段舞團想要加入戲劇表演元素,我會說"good try",但無法稱上"good job",我想舞團若想要加入這樣的戲劇演出元素,應該要找劇團合作設計台詞以及多做聲音表演訓練(不是歌唱訓練,是口白的訓練),畢竟在舞臺上說話若是口齒不夠清晰、台詞結構不夠有組織性甚至音調字句沒有經過琢磨,是會大大影響觀眾對於演出的理解程度。幸虧這段"good try"之後就是舞作了,加入彈指的節奏及大提琴穩定的樂音,就當我沉浸在美好的段落裡時,女舞者又開始口白........(我心中大喊:可以不要再試了嗎......這需要再修一下比較好......)不過接下來女舞者和兩位歌者的合唱,倒是頗令人驚豔,歌聲相當不錯!
接著是女舞者換衣入場,這段在音樂上的融合效果相當不錯,DJ、電吉他、木吉他、木箱鼓、大提琴入樂,重點是這段女舞者皆邊跳邊唱、赤腳跳舞,歌聲搭配傳統佛朗明哥曲調卻是用很跨界的樂器演出,精采的吉普賽風情!燈光按下後DJ加入混音bass,配樂也比較不像佛朗明哥,反倒是加入hip pop感覺的節奏,這段是兩位女舞者的雙人舞,燈光一亮後又回到佛朗明哥的世界。
最後的這個段落算是佛朗明哥舞段中常見的歡樂大合唱大群舞的片段,樂手、歌者及舞者用自己語彙對話,將整場演出的熱度推向高點後作結。
我個人一向很喜歡小劇場的演出,講白了就是口味比較重,情感衝擊比較直接。這個場地很像台北愛樂管絃樂團在濟南路一段的雷克亞維克實驗室,小小的,但什麼都有。取名穆勒咖啡館,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老闆喜歡當代現代舞大師Pina Bausch的關係?
同步發表網址:http://leticiaricky.blogspot.tw/2014/06/2013.html#mor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