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11.30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演員:江國生、仇泠、尹仲敏、林怡瑋
編導:周力德
人生像是一趟旅程,自生而始,至死而終,
因此,劇場裡以旅行為題或主要元素的創作並不少見。
比如今年八月引起多方討論的《如夢之夢》,
屏風表演班去年演出的《女兒紅》,
或是果陀加演已破百場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劇中的主人翁為了逃離、追尋或一時好奇而啟程,
在生活中或是記憶裡旅行,穿梭時空或是體驗生命,
到最後似乎都導向「看見自己」此一主題。
似乎在都市叢林裡,人容易在忙亂步調中迷失自己,
唯有旅行,唯有暫時脫離既有生活的束縛,
才能找回自己,或是看見最真實的自己。
《星期一的京奧之旅》,一看劇目似乎便已破題,
但為何是星期一?又為何是五年前的北京奧運?
其中也不免碰觸到敏感的兩岸議題:
當一個外地客,來到宣揚主辦國國威的奧運場合
主客分別是中國與台灣,隱約指涉了兩地之間的國際處境,
也同時思考著自己的身份認同。
尤其在這個不管是「中國人」或「台灣人」都滿是爭議的年代。
台灣主人翁在三十而立之際,決定以旅行來「看見自己」,
巧遇同樣在三十歲那年決定離家自居的中國女房東,
對話當中的兩岸用語差異與玩笑其實都很老梗,
只是緩和了表面上莫談政治卻又不得不談政治的尷尬,
以及劇情帶到對於自我的思考及議題陳述時的嚴肅氛圍,
除此之外意義不大。
劇中穿插著「星期一」的故事,
看似雙線並進,到最後因主人翁的自介合而為一,
劇本因此有了完整性,關於自我的思考得以延續,
算是意料中事,少了份驚喜,但多了份滿足。
可惜的是,「星期一」的故事似乎困在回憶陳述與寓意表達之間,
既想維持一定程度的真實感與主線接軌,
又想以一種魔幻寫實的氛圍營造出一段現代寓言,
結果兩邊都不討好,寓意不夠明確,
與主線接軌只在最後辯題所表述的兩岸議題。
語言之於個人身份的認同,往往不是單一世代能夠處理得了的,
其背後隱含的離散、尋根,以及一種集體的、文化層面的潛意識,
僅僅一句「說著標準國語的台灣人」無法囊括,
但或可為一個引導觀眾思考的起點。
主線劇情,不管是女房東與男房客,從未現身的新疆鄰居,
或是前來「關心」的兩位公安,除了呈現都市中的疏離與僵化,
每個角色也都似乎被限制在另一個更廣更深的管控力量當中,
於是在聊天中,角色除了看見自己,
也似乎看見了了現代文明中某種程度的威權體系存在,
底下的小人物只能遵上意而行。
不過,編導似乎不太想談太多政治,只想提問,不願太多批判,
所以那看不見的威權,只剩下空桌空椅為象徵,以及被隔在門外的政治衝撞,
對我而言,這樣的處理雖讓戲的焦點較為集中,卻也削弱了在劇場發聲的動機與魅力。
演員部份,江國生的角色很討喜,發揮空間也大,顯得悠遊自在。
仇泠的北京腔聽起來還是拗口了些,偶有露餡,這一場還吃了點小螺絲。
尹仲敏的表現尚可,上次看他演戲是路崎門的枕頭人,同樣飾演警官,
不過枕頭人中的警官較這次有挑戰性多了,精彩度自然也有落差。
另一位扮演警員的林怡瑋,偏龍套角色,看不到多少細節,有點可惜。
整體而言,這一趟旅程略嫌單調,節奏和緩,少了些驚喜,
但劇本結構完整,演員表現皆有其應當水準,
尚算是一齣涓流入心,讓觀眾思考的平實小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