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難得一見的三花戲,《賣鬼狂想》有其特殊的意義存在。

 

  《賣鬼狂想》源起自六朝志怪小說《定伯賣鬼》,原本的故事大意是定伯在路上遇鬼,並跟鬼一路相伴而行,最後騙鬼透露弱點,而把鬼變成一頭羊而拉到街上販賣的故事。

 

  走筆至此,突然很想問正在看這篇記事的你一句。還記得在書中,公主與王子幸福美滿的結局完成後,他們的人生故事又會如何繼續進行呢?

 

  《賣鬼狂想》說的,正巧是《定伯賣鬼》的後續之一。

 

  編劇以簡單利索的手法,簡單的交代定伯賣鬼的原始結局,並導入了另一個書生(另一個宋定伯?),將鬼變成的羊賣給了這個全身上下窮到只剩一本論語的書生,後手的這個書生卻因自己的貪慾,也變成了鬼,再去騙下一個書生,然後變成了無限輪迴的買(賣)羊騙局。

 

  說穿了,《賣鬼狂想》之所以定調為「狂想」的原因,正是因為過程有無限可能,但結局卻是不變的(騙鬼變羊再把羊牽去騙下一個人,但過程不管怎麼變,結局都是一樣的),所以當被宋定伯騙來買羊的這個倒楣書生也同樣走上一樣的路(變鬼被騙變成羊)後,下一個倒楣的書生又講出跟上一個書生一樣的台詞,雖然劇情走向相同,但觀眾在看戲的過程與興味早已有了全然不同體會。

 

  許多不看傳統戲曲的觀眾多半認為傳統戲曲詞文與唱調艱澀難懂,《賣鬼狂想》由於是輕鬆調性的三花戲(丑角戲),口白淺顯易懂,唱詞部分不多,整體著重在演員的作工(身段)與唸白上;更特殊的一點是,這次國光劇場的戲都把觀眾席放在原本的舞台上,利用ㄇ字型的擺設,使觀眾對於戲的互動力道加深(本次筆者坐在ㄇ型舞台的左側,對面正好是梨園祖師爺的大駕,有祖師爺陪著一同看排,感覺更是不同,很可惜的是正式開演時,各位觀眾身旁不會有祖師爺相伴),導演宋厚寬先生大概提點了一下正式開演時的舞台設計,現場會輔以少數的多媒體給予協助氛圍營造,但整體設計會走向中國水墨畫風格,帶點章回小說的調性,能快速導引觀眾進入《賣鬼狂想》的世界裡,劇情整體詼諧幽默帶著些微的諷刺調性,並時不時的提點時事做為反諷,若隱若現的嘲諷手法,都多少讓人會心一笑。

  

  《賣鬼狂想》的趣味之處,在於運用了丑角喜怒哀樂皆以嘻笑為表象,融入了長期浸淫於戲曲功藝的身段練習,靈活的悠遊在這個虛空憑想的故事中,利用人性的「貪」為軸心,用「騙」當過程,勾勒人性中的微妙情結;劇中人偶爾還會跳出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引導觀眾加入互動,也是非常有趣的地方(整排結束後,其中一位演員針對剛剛自己只往中間找觀眾的行為解釋,因為演員也是有向光性,習慣往熱鬧的地方跑),隨即勾出了筆者滿腹笑意。

 

  老實說,筆者真的不是要來賣票的,但好戲就要準備上場,你還是不考慮來看戲嗎?

 

P.S.筆者查了一下網路資料,發現《定伯賣鬼》的原作居然是北魏魏文帝曹丕(曹操的兒子,甄宓的老公,曹植的兄長),加上日前看過唐美雲歌仔戲團的《燕歌行》,頓時覺得曹丕果然是位多元化發展的文學作者啊。

 

低調的觀戲記事:http://yenyuu.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藝文票券折扣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