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際會獲得一張5/21於國家音樂廳舉辦的台灣國際打擊樂節的票卷,演出團體分別是澳洲的說話打擊樂團前半場以及馬來西亞的手集團後半場儘管全然不知演出者背景,但個人比較敢在音樂聆賞上挑戰戲劇演出很容易踩到嚴重地雷而這次的觀賞經驗,對個人來說也確實是一場奇妙體驗。

 進場時舞台已擺出滿滿一台的樂器與裝置,除了舞台後方懸在空中的數面鑼,右方的木琴,左側有電子套鼓,以及擺放在正中間,懸掛著幾根細長筒狀物品的鐵架上半場快結束前才知道其功能。雖然有些摸不著頭腦,但也勾起幾分興奮期待的心情。就結論來說,上半場是以尊重、探險的心情鼓勵自己挑戰聽覺舒適圈,下半場則是畫面聲音都漂亮、但希望音樂更加深刻的期待。

 上半場的演出者為兩男一女,在場燈全暗,舞台光源也十分微弱的狀況下,面對面的兩名男性開始左右拉動銀色細彩帶,中間的女性則是控制著一台蘋果電腦與疑似擴音功能的器材!?整個音樂廳隨著銀色細彩帶的拉動,漂浮著起伏不定,一圈圈散播的高頻電子聲響,而銀色細彩帶的拉動幅度與速度,視覺上看起來與音頻的變化也不存在絕對關係,在聽覺不太舒適的同時,也有一種大開眼界之感,原來打擊樂已經發展出不甚至不成的表演方式。

 接下來的幾首曲目,雖有用到傳統的敲擊樂器木琴、電子鼓等但電子儀器與電子聲響的涉入仍深,比如面對著麥克風敲擊木琴,麥克風會隨著木琴敲出的音量與音高發出或長或短的嗡嗡聲,並逐漸發展至類似機槍持續掃射或直升機螺旋槳的聲響,或高或低。但此種聲音連珠炮數分鐘不停,在音樂廳中的反響實在過於清晰而刺耳,若是在如華山文創之類的水泥工廠空間展演說不定會更有效果。

最後一首開始前出現了一點器材問題,經過演出者們數分鐘的緊急調整後,工作人員說或許會與預定效果不同,還請觀眾見諒。只見三個人排排坐在鐵架下,而細長筒狀物發出亮光,原來…細長型物體竟是日光燈管。只見女性仍然坐在中間,腳下很忙碌的移動,似乎是用腳控制機械開關。而演出者們排排坐,或是碰手搭肩,或是手握燈管使其發亮,此時才恍然大悟:原來人體竟成了電流導線!隨著燈明燈暗,出現與消逝的是宛如干擾電波的嘶嘶聲,竟是一首以接觸發生取代打擊奏樂的演出。觀看演出者忙碌移動肢體的趣味,取代了聆聽聲響。著電子雜音發生」,雖不悅耳卻很新奇。

 下半場的演出相較之下就顯得可親許多,浮上腦海的形容詞是整體設計型演出無論是無袖背心+寬鬆褲口的淺米灰服裝、樂器擺放的定位、表演者擊打時的角度或正或側或背對舞台展示背部肌肉線條之美、樂器進出場的走位等,都看得出經過嫻熟排演。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安排則是曲目轉換時的設計:舞台燈光微微調暗,但會留下一兩種樂器持續擊打,在延續的樂聲中,表演者們總動員迅速更換樂器配置與位置,動作俐落輕巧,讓準備時間也成為視覺表演之一。音樂安排也不走奇詭路線,一開始先以泛音型金屬樂器演奏出神祕感十足的天鵝湖等芭蕾音樂,迅速抓住聽眾注意力,接下來則是以太鼓、小型鼓、鐵琴、鑼等樂器輪番出場。最後一首鼓典除了各式鼓樂器盡出之外,更讓兩位男性演出者交錯騰身,飛身至鼓上用腳將鼓由橫放撥正,帥氣而驚險的身段設計引起一陣歡呼。表演者有時也會坐上鼓面旋身換位,吸睛效果十足。視覺與聽覺並重的呈現方式,即使放在戲劇廳演出也毫不突兀。

然而在欣賞整體演出,忍不住回頭思考起音樂的獨特性以各式鼓樂為基底的演出集團不知凡幾,手集團的呈現方式換成任何一個國家的演奏集團都不突兀,如何打造出一聽一見即知的辨認度,或許會是演出方式漸趨成熟的表演者們需要持續鑽研的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藝文票券折扣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