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向世界道別前,可以重溫生命中重要的時刻,你,會想帶走什麼樣的風景?」除了談論「家」、這其實是一齣關於「死亡」戲。但它不跟觀眾交談,不與你分享如何面對死亡,這是一個詩人的故事,就向主角寫詩一樣,他只是和自己對話。

因為痛苦,所以詩人寫詩;我們在詩人的夢境裡抽絲剝繭,卻聽不到詩人他痛哭失聲的傷。

牆上的時鐘一直停在八點五十五,讓整場戲都像進入夢境一樣。

這齣戲的敘事手法、舞台燈光,都像詩,輕輕柔柔,流於心間。

 

詩人一直在尋找童年裡的那個家,而緊繫著家的意念卻是個未知的答案。

黑衣人對詩人說:就算你得到答案,那個家也不會回來。

耗盡青春去守住違章建築,只為弟弟們回來能有個家的阿姐,詩人說:那只是住的地方。

小弟為了復興從前的家,連墓園都要像家,將自己變成了悲劇英雄。詩人說:悲劇英雄也是英雄。

因為愛而提出離婚的妻子,最後跟詩人說:你要的那個家,我給不了。

 

死亡

詩人:所以就這樣?人生走到最後只是一罐啤酒?

黑衣人:不好嗎?

詩人臥病在床,等待死亡,或者說他在等待答案;母親逃跑時回頭的一個眼神,是不捨還是害怕?

時光交錯,他回到過去每個自己缺席的時間,救了原本會跌落火車的好友、回家吃了阿姐的湯圓;嘗試後悔藥的效能,卻回不到母親奪門而出的時刻,得不到答案、也什麼都沒有改變。

 

《台北詩人》恰如其名,是一個較私人的故事,整體的劇情平淡,大量的詩句台詞,節奏緩慢,但是虛實的過度做得非常有新意、燈光偏冷更顯詩意。

因為先看了節奏強烈、故事性飽滿的《驢得水》,再看《台北詩人》總覺得結構有些鬆散,但的確這樣的手法充分表現了詩人的壓抑和內斂,而阿姐,小弟和好友的詼諧感讓整齣戲有了起伏,所以我覺得人物的刻劃非常細膩。

我會說《台北詩人》在兩岸小劇展裡非常具有「台灣小劇場」的指標性;即是相較於內地的戲劇,台灣劇場有一種更傾向於意識流的感覺,這是我目前看內地小劇場還未看到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藝文票券折扣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