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男方傳來的分手簡訊開始。

 

 

分手,意味著愛情的消逝,也是男女關係的斷裂,

這樣的斷裂在現實生活中是宅女小紅寫作的起點,

在劇本當中,也預示了編劇決定把男性的聲音丟開,

讓她得以書寫自己對於都會女性的觀察與關切。

 

旁白由男性演員擔任,我覺得與男性的聲音無關,

一方面旁白的定位不拘泥於單一面向,有時純然旁敘,

有時如編劇般具有預言及引導角色的能力,

有時充當角色故事中的工具人,最後又成了「梗」,

相對於同樣處理多元角色面向卻能藉此強調各種女性特質的OL主角,

旁白一角顯然只是為了劇情推展而存在,無所謂男性聲音的陳述。

另一方面,旁白之於OL主角的陪伴、鬥嘴及兩者間的合作默契,

與其說是男女關係的再現,不如說是個人內心理性與感性的劇場化呈現,

理性面負責架構整齣戲的起承轉合,感性面則盡情發揮其狂想能力,

動靜之間取得平衡,一如男女不同的聲線及肢體在整體舞台視聽感受上達到和諧。

 

OS人的橋段原創性不高,尤其在鄉土劇幾度興盛之後,

嘴裡說的跟心裡想的不同調,早已是逗樂觀眾的必備手法之一。

但編劇並不因此而滯步不前,反而藉此帶出劇中最重要的Bitch精神,

或以劇名稱之為「羞昂」精神應也頗為恰當。

 

雖然節目單中提到編劇認為6070年代大鳴大放的激進年代已經過去,

但當時提出的許多「激進」主張仍持續影響著後世的性別論述,

比如主張社會性別(gender)與生理性別(sex)的斷裂以檢視或顛覆當時的男女框架,

也包括美國學者Joreen Freeman寫於1968年秋的"BITCH宣言"

 

60年代的激進女性主義者大致可分為兩派,一派宣揚女性應獨立於男性之外,

需建構女性本身特有的文化、社會意識,反對任何形式的父權壓迫。

另一派別則宣揚「雌雄同體(androgynous)」的新女性,試圖打破性別藩籬,

Joreen Freeman對於Bitch的讚許便在於其勇於活出自我,不受既有「女性」身份所囿,

具有積極進取、主導一切、坦率無懼......等等所謂當代社會認知為「男性」,

或向來不屬於「女性」的人格特質。

(全文請見http://www.jofreeman.com/joreen/bitch.htm)

 

儘管後續劇情進展建構在「交換人生」的老梗上,以段落呈現,

但其中所展露出的各種女性特質,仍可見Bitch精神的身影。

 

第一段的兩性專家跟第四段的憤青可說是女性大鳴大放的代表,

前者似發想自《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中的Wife of Bath一角,

此為英國詩歌之父喬叟(Geoffrey Chaucer)於十四世紀創作的作品。

兩個角色同樣經歷過五段婚姻/感情,同樣具有相當的社會地位,也同樣敢說敢做。

在這五段男女關係當中,編劇巧妙置入媽寶、水電工、宅男等現代男性代表人物,

並加入藝術家和彩妝師,多元敘述男女愛情中的過與不及,尋求完美伴侶有如天方夜譚。

雖然如此,女性仍應勇敢告白,勇於體驗並擇取自己所想要的愛情。

 

憤青一角,導演將動線拉至觀眾席間,從打破第四面牆到進一步解構劇場幻象,

目的除了著眼於現世社會議題並進行批判之外,也試圖走進群眾引發更多共鳴。

雖然最後角色終究得回到舞台上,批判再真切仍只是「交換人生」狂想中的一部份,

但這一段也如第一段般道出許多人心中的OS

點醒那份生活在主流價值下,不得不暫時壓抑的Bitch精神。

 

第二跟第三段相對單薄了些,尤其是第二段那位染上藥癮的瑜伽老師

可以說是呈現出某種愛美愛到幾近病態的社會現象,但也似乎無法再多說些什麼。

第三段改編自紅極一時的美江牧師,將「同性戀」置換為「醜八怪」,

將耶穌寶血及寶劍改成坳口的美容藥劑,鑽石恩典則成了美白針。

這樣的改編頓時擊中在場眾多觀眾(鄉民?)的笑點,成了全劇最高潮,

不只補足了前一段想表達的想法,再現了「美江邏輯」的荒謬,

也確實讓觀眾能針對現代審美觀有所評判及反思。

 

至於穿插劇中的「一個人」系列影片,

除了迎合以「空虛人生」競賽為基礎架構的劇本框架,

也透過影像呈現,讓觀眾看見「羞昂」的寂寞與哀愁。

在大鳴大放的Bitch精神之外,每個人的心中或許都還有著這麼一個,

好像已習慣一個人,卻又總不希望只是一個人的「羞昂」存在。

 

戲末,OL回歸生活,邊吃蛋糕邊輕訴著身邊的小確幸,

有人離開,也總有人會留在身邊,自己一個人不見得有什麼不好,

但有時身邊多個人陪也不錯,至少在敘說自我的當下,能有另一個人傾聽。

 

這一段是我覺得謝盈萱盡展其演員才華的地方,

在極盡奔放之後,能回到最平凡最真誠的節奏、口氣與情感,

看似自言自語,卻也同時與觀眾建立聽與說之間的關係。

第四面牆有時不一定要強力打破,只要說的人與聽的人能有同樣的專注與脈動,

台上台下的界線自然變得曖昧不明。

也唯有這樣曖昧不明的界線,才能保持一種美感距離,讓說者自然,聽者自在。

 

可惜的是,在眾多女性形象及議題陳述之中,梗的故事反而顯得無謂且冗長,

雖然這故事似乎仍有其必要性,能幫助編劇將旁白的出現合理化,

但一來亮點已被其他段落搶走,二來輪迴報恩及把握當下等概念都已是老生常談,

既然梗已老,不如見好就收,或是另起爐灶再創新梗,不致破壞其喜劇節奏。

 

另一點讓我覺得可惜的是,面臨宅女小紅本身嫁為人妻後的身份轉變,

以「羞昂」為名但又以「加演場」侷限住的戲,仍執著於原先設定好的單身OL

無法進一步挑戰或呈現更複雜的人妻角色。

這角色可囊括的議題至少包含男性聲音可能的再現(丈夫、公公)

與上一代女性聲音(婆婆)的衝突與磨合、與原生家庭的關係連結,

以及對自己身份的重新認同及思考(人妻及人母)

而女性該如何在適應或衝撞家庭框架的過程中保有自己的空間,

也可算是現代女性的重要課題之一。

 

雖然蘋果就算更新到iOS78也不見得有多好,

微軟的更新連比爾‧蓋茲自己也適應不良,

但「羞昂APP」若能稟持著Bitch精神進一步解放身處婚姻與家庭關係中的女性,

嘗試更多層次及層面的關懷或顛覆,那麼這樣的更新想必會有更傑出的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藝文票券折扣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