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齣劇中對自由跟壓迫不斷去做翻轉跟辯證.場景一開始的駐村文學家計劃,美麗的湖畔,似乎是作家們靈感泉湧的最佳居所,然而有享受就要有付出,這就是資本主義的交換概念,比起十多年前政治作家在牢中寫作,現在在美麗的湖畔也一樣在寫作,真的自由了嗎?逃脫了監牢有形的監禁,逃的了意識型態無形的束縛嗎?

 

        有一幕關於小資女孩消費的思考,買到的東西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我們買的是物品還是廣告中的幸福尊榮被寵愛的氛圍?從早晨一睜開眼,我們要受到多少廣告轟炸,可能我們已經麻木習慣了,但不是麻木不買帳就可以把那些廣告完全阻隔於我們之外,他們會見縫鑽進我們思維跟意識,然而就像打地鼠一樣,打了這個,又有別的從別的洞鑽出來,有時一片平靜但你仍不能鬆懈警戒,因為他們可能下一秒就全部一起冒出讓你打不勝打.

 

        以推理劇的方式,觀眾不斷猜測郭老跟廖呆的身份,究竟是駐村文學家還是療養院精神病患?有沒有可能郭老想像出廖呆這個人與自己對話,抑或相反?或是兩者互為想像?這種猜測與不確定感呼應了現代社會從消費社會到文學作品本質輕薄易變的價值觀。

 

        場上的大鳥一開始從窗外探頭進來,中場後大鳥移到屋內場景望向窗外,象徵『自由的幻影』這個主題,哪裡才是自由之地?是身處舒適的文學之家嗎?會不會被舒適馴養桎梏而自己毫無自知?還是外面未知的社會?社會是不是也被某些價值構成,這是不是一種無形的束縛?

 

        最終場景是眾人不同角色在其中流轉的公園,悠閒明亮,然而這不是一個烏托邦美好無暇之地,旁邊的建商廣告讓這片美好明亮的風光顯得不太真實不確定,「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事物都被褻瀆了,人們終於不得不冷靜地面對他們生活的真實狀況和他們的相互關係。」看這齣劇時我不斷想到馬克思這段話,然而正如劇中的郭老及廖呆,總有不確定的面紗籠罩著思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藝文票券折扣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