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海劇場《守歲》

 

《守歲》:失智,愛不失憶的柔軟動人本質

 

從來沒到劇場看過戲?想帶重視的人兒,一起跨入戲院?

我想,舞台劇「守歲」相當適合初遇劇場的朋友,是值得優先選擇的好戲。

 

由臺灣戲劇表演家劇團所推出的《守歲》,

劇本源自於導演李宗熹的自身經驗,那些曾與自己奶奶的日常相處時光,

幫助導演編構成90分鐘的戲,並且將一切元素精簡化、實際化,

用淺白的台詞,演員平實的肢體動作,把故事順暢地呈現,

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熟悉的共鳴點,

用最直接的方式,接收到此劇想傳遞的消息。

 

劇情的時間軸落在守歲的當晚──

大家都知道,過年吶、除夕的,依據中國人的習俗,

就該全家團聚吃團圓飯,共度一年中的最後時刻,

並在親人見證下,迎接新年來臨。

而本該和樂團員的除夕守歲氣氛裡,導演用如此的背景,

映照劇中全家人的各自心思,

讓戲裡奶奶既孤單又堅強的韌性,隨著劇情催化成動人情節。

 

《守歲》以討論「失智症」為主旨發展,

突顯獨居的老人家,在失智症的侵襲下,親情關愛卻永不失憶的本質。

 

裡面角色相當單純,主要由失智喪偶的奶奶、逞強的單親媽媽、

想獨立、追求幸福的女兒、與企圖尋找家庭溫暖的女兒男友,

構成90分鐘的所有出場序,並在其中滲入了離家兒子、過世爺爺的形象,

即使沒有其他舞台劇愛用的「一人分飾多角」(只有偽分飾多角),

也因為角色夠純粹,讓情節渲染力更加強大。

而所有觀眾可以跟著主角們的各自表述、一舉一動,

去體會、去執著某些看起來微弱,但內含深刻愛意的隱藏秘密。

 

除夕團圓飯,本來就該是一家相聚的時刻,

但在奶奶老人家的失智症不斷發作下,

我們會不斷重溫「團圓」該有的本意──

關於獨居老人期盼的「團圓」,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

 

團圓吶,怎麼會成為除夕守歲才有的情節呢?

 

我非常喜歡藉著奶奶失智,不停記憶時光穿插的劇情設計,

當然,我們會看到失智老人在生活中,因為記憶、行為錯亂,

造成身邊人多大的困擾(甚至成為某種羞恥),

也能體會,老人家陷入在無法控制的自責與情緒挫敗中,滿滿的感傷……

但是,在這些困擾裡,我們更能看到,

那記憶交錯點,勾勒出一個母親所能挺起的肩膀。那是不垮的砂石。

 

奶奶年輕時立志買房的辛苦,無非是想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未來,

對映著媽媽的企圖與強硬、女兒的期望與難言之隱,

這些不言表的堅持,看來也許有些不可理喻、難以溝通,

卻僅僅為了「愛」,就讓自己有了無可退讓的理由,

只是忘了愛吶,就像是團圓飯的道道好菜一樣,

數量、菜色過與不及都失了韻味,

唯有兩方的貼心體諒與陪伴,才能綻出香氣來。

 

團圓飯,正是劇情的重要代表事件,

失智的獨居奶奶,這麼對遊說她賣掉房子的親生女兒說:

妳回來陪我住一年,勝過我一個人住一百年。

 

團圓,是親人、愛人間的交心聚首。

但我們卻因自己認為的「給愛」方式,

讓團圓成了一年一度的舉行儀式。

團圓與守歲,真正代表的並不是那麼「一天」,

而是種持續狀態啊!

 

《守歲》的演員,由沈時華、林嘉俐、劉品言、班傑、吳家豪領銜主演,

其實一開始看到演員表,我有稍稍地疑惑了一下,

實際看過演出後,發現這些演員,都將角色詮釋得極其精彩,

特別是班傑──他的現場演出意外地棒,超出了我的想像,

而沈時華和林嘉俐都是很強大的演員,演出實力有目共睹。

(題外話,我很喜歡林嘉俐演出的《四重奏》一戲啊!)

 

《守歲》的舞台演出中,並沒有劇情換幕,

所以故事一鼓作氣,看起來十分過癮。

舞台背景非常地細膩,基本上是所見即所得的設計方式,

為了呈現屋子的殘破狀,屋頂上的破洞和落葉也忠實露出,

並藉著左右兩房,象徵母親/女兒堅守的內心空間,

我相當喜歡這樣的設定,也認為是極好引領觀眾視覺的安排。

此外,燈光、音樂在劇中運用得相當柔軟,呼應著演員的情緒,

跟一般實驗小劇場的習慣不太一樣,

讓我瞬間有種電視劇搬上舞台的錯覺。(嗯,就那麼瞬間啦。)

 

大家都知道,失智症是非常擾人的病症,

《守歲》卻藉著失智的議題,呼籲大家重視這病症外,

更企圖告知大家珍惜親情與愛情,因為那是人的本質──

失智只是失去了聰明伶俐、失去了曾有的記憶,

然而內心的愛意並不失憶,隨時都投射在所愛的人身上──

不論我們有沒有失智,都是一模一樣。

 

《守歲》一劇溫暖動人,催淚效果十足,

如果想到戲院看《守歲》,請記得備好衛生紙,

當然,別忘了幫旁邊的人也準備一張。

 

[同步POmika060.pixnet.net/blog/post/3883908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藝文票券折扣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