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劇場《守歲》

 

「如果妳能夠回來陪我住一年,那也勝過我一個人獨自住在這裡一百年。」──摘自《守歲》
(無劇本,僅憑記憶寫出,如有錯誤請不吝指正)

 

  《守歲》給筆者的感覺,其實很像一張拼圖。

 

  故事裡的外婆因為年紀漸長,疑似得了老年癡呆(或許該說是失智症比較妥適?),記憶總是有一段沒一段的連接著。開場的短暫敘事手法,令人明確的感受到外婆的記憶力早已不如往昔(外婆買了兩次年菜,第二次還回頭懷疑是哪個好心人幫她買了年菜,隨即發覺自己記憶力退化的事實。)

 

  一個轉場後,時間來到了三個女人待在同一間屋子的場景,外婆忙著煮年夜飯,阿玲忙著算帳,而阿玲的女兒萍萍正等著今晚要來家裡圍爐的朋友Peter

 

  在三代組合交叉的對話裡,開始突顯了這個家庭最缺乏的事物(外婆希望一家團聚;阿玲希望帶母親北上求醫,並且賣掉老屋籌措女兒萍萍的學費;未婚懷孕的萍萍希望母親阿玲能答應她與Peter結婚),穿插著外婆時好時壞的記憶力,於母女之間的對立中(外婆與阿玲,阿玲與萍萍),企使找到一個平衡點。

 

  《守歲》的主軸是以三位不同時代及角度的女性(外婆、阿玲、萍萍)為敘事主體,外婆因為丈夫早年離世,唯一的兒子離家出走,女兒阿玲又離婚獨自撫養萍萍,為了工作獨自北上打拚,加上外婆的記憶力退化,時不時的將過去與現在的回憶互相互置換,因而引爆了祖孫三代的衝突,在她們的對話當中,可以明確的發現,在三人共有的記憶中,雖然擁有相似的的個性,卻各自反思起自己的心事與渴望。

 

外婆希望家人能長伴左右,當然包括早年離家出走的兒子;阿玲則希望給家人過更好的生活,萍萍則是渴望擁有一個自己的家庭,得到一個能夠安心依靠的肩膀。但三人因為長期的缺乏溝通,加上東方人慣性的內斂與壓抑,導致許多事情都無法坦然的說出口與最親的人溝通,因此產生了距離,就在守歲的這一夜,因為Peter的出現,令三人長久缺乏溝通的狀況產生了改變。

 

  《守歲》中的男性角色,由於只有Peter及臨時工二人,是故外婆在記憶的投射中,必須要有個男性角色做為憑想,於是一直在戲裡被勸吃紅燒肉及一再被潑水的Peter就成了最佳人選(利用外公的紅色圍巾及阿玲前夫的外套,使外婆產生了記憶重疊的錯覺),令觀眾在外婆記憶跳躍的時候,能以更顯明的「印記」記憶模式來進行分辨而不致錯亂,同時因為多次的重複台詞,使得Peter在外婆(觀眾)中的印象轉換更為確立而不顯突兀。

 

  整體來說,《守歲》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坦誠面對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對最親的人的關心與愛,能夠多花點時間去傾聽與陪伴,並且不要讓遺憾被擴大,所以最後給了一個圓滿的結局,讓失去親情與愛的這個家庭,重新獲得溫暖與愛,並且以《守歲》為主題,使主角及觀眾群能夠回頭再度審視家庭團聚的本質。

 

  不管在外面受了多重的傷,家永遠都是最溫暖的避風港,而家人更是支持你重新向前的力量。

 

  人生的起點,來自於家庭,經歷過時間流轉,世事更迭後,也終了於家庭。

 

個人部落格:http://yenyuu.pixnet.net/blog yuu for yourself 低調的觀戲記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藝文票券折扣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